2012年12月25日火曜日

MHL 購買須知...

因為新買的 Sony Xperia TX 不能支援 Micro HDMI ,讓我一直很想去買個 MHL 線來用。說實在的,我實在很討厭 MHL 這個無用的規格。整個就是給硬體廠商爽而已。 HDMI 輸出後,原本的 USB孔就失去了 Host 的能力,也就是不能使用OTG 來連結 USB 裝置。原本 Sony 手機都會同時有 micro-HDMI 與 micro-USB。我一直都覺得這樣方便很多,也一直認為像 HTC 與 三星這樣搞 MHL ,讓使用者要輸出電視時還需要特殊的線材,真的很亂搞。沒想到最後 Sony 還是踏上這個鳥路,只給 MHL ...



終於,我還是買了 MHL 線了。是 LINDY 這個牌子的。如果之前有用過 Sony 手機的 HDMI 輸出的人或許知道,Sony 的手機都支援 HDMI-CEC。有了這個規格,可以讓支援 HDMI-CEC 的電視,直接將控制它的訊號轉給手機。也就是你可以使用電視原本的紅外線遙控器、App WiFi 遙控器等來直接連上的手機。我之前就誤以為只要是 HDMI 線,都可以支援這個訊號連接,結果買到一條木能支援的線。附帶一提,PS3除了第一版外,也都支援這個規格。不過 micro-HDMI 的線似乎都支援這個規格就是了。

言歸正傳,這個 MHL 線竟然又不支援 HDMI-CEC!!! 這什麼鬼,MHL 是哪個年代的東西,怎麼會有廠商漏掉這個規格的支援!!! 靠!!! 就算三星也支援 HDMI-CEC 阿,這條線是出給鬼用的嗎??? 下次買這種奇怪線材,沒試過還真不知道怎麼買。看來以後應該都要先騙別人去買才行!

2012年12月10日月曜日

Wi-Fi Direct 是啥鬼

Wi-Fi Direct 這個詞在最近一年越來越常聽到,不少人應該都非常好奇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途。許多人當把他想像成不需要無線基地台,就可以把兩台機器連起來的無線網路標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到目前為止,Wi-Fi Direct 已經在很多主流手機上都有提供,但是還是只能拿來互傳檔案。


Wi-Fi Direct 的用途如果只有傳檔案,似乎有點不太符合預期。不需要基地台就能透過Wi-Fi傳送資料,對於會使用Ad-Hoc的高階使用者而言,更不是新功能。所以 Wi-Fi Direct 到底有什麼特別呢?我想比較容易了解的方式應該是把它想像成 Bluetooth,這應應該就比較沒有問題了。
Wi-Fi Direct 原則上就是使用 Wi-Fi 的廣播技術以及加密認證規格,但將應用從原本的區域網路,改成類似藍芽個人 p2p 連結的方式。有異於Ad-Hoc的方式,使用 Wi-Fi Direct,可以同時讓一個裝置連上多個 Wi-Fi Direct 的裝置。(其實就是和藍芽一樣)

由於區網的特性,使用Wi-Fi Direct連線後,還可以直接形成類似 Bluetooth PAN 的連線方式,讓之後所有的應用都可以在基於網路標準上開始實作,像 Bluetooth,必須根據驅動程式提供的 Profile 支援介面來進行各項不同應用的控制。也有部分人認為這樣的產品將影響 Bluetooth 的市場。

想像如果在公車上,突然需要傳幾張相片給同行的夥伴。在現在這種相片隨便拍都一千萬畫像素的環境中,用藍芽來傳送,確實是挺費時的。但是如果換成Wi-Fi Direct 確實是可以快上不少。但是實用性呢?如果沒有Wi-Fi Direct,現在還是有 Wi-Fi 移動基地台可以使用。由基地台端開啟伺服器,讓連上的裝置傳送檔案,仍然可以很快完成這個動作。而兩方根本不需要考慮是否支援Wi-Fi Direct。

雖然說 Wi-Fi Direct 可以相容目前現形的硬體,但是廠商會這麼好心幫你把舊有的晶片都換上 支援 Wi-Fi Direct 的驅動程式嗎?雖說軟體可以使用類似原本網路的方式來連線,可是沒有軟體將頭尾的連線包裝好,使用者還是不會比較好用。導致還是得有特化的協定來完成每個不同的應用。如檔案傳輸,還是得先設定好接收端如何等待客端上傳等。而現行的應用,在藍芽或其他服務都已經支援大部分功能的狀況下。Wi-Fi Direct 變成廠商不知道該怎麼廣告的奇怪標準。

甚至像 Miracast 這個標準也是。如果傳輸協定已訂,為何一定要 Over Wi-Fi Direct ?在一般區網環境不是更容易嗎?兩邊都能支援不是更好?雖說可以不用網路基地台,可是我有基地台的狀況,為什麼不讓我使用呢?為何非得要我中斷 Wi-Fi 連線,從新尋找、連線、認證、DHCP、尋找彼此 IP ,然後才連上勒?雖然 AirPlay 需要基地台,怎麼還是一堆人覺得這樣很直覺?

Wi-Fi Direct 普及看來還是會慢慢進行。加上這個能也可能沒辦法對產品加多少分。也不太可能對 Bluetooth 造成威脅。但多個功能對使用者還是有好處。但在這上面要有好的應用,我看等到2014年後看有沒有機會好一點。



2012年12月2日日曜日

神阿,請多給我一點時間

我雖然沒什麼大成就,但這一生也夠特別的了。突然成為董事長後,四面八方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壓力,真是讓我不知所措,畢竟去撐一家負債的公司實在有點恐怖。從技術人員轉換為經營者,這樣的轉變,對我來說還是太大了點。因為已經很久沒有放個長假好好休息,本來規劃年底要出國旅行,現在突然遇到這樣的狀況,又讓我更沒有時間休息。突然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流動負債,應付帳款,這些以往不太會在意的報表,現在不看懂也不行。增資減資籌資等等的流程,更是完全沒有碰過。還好有許多長輩提供協助,否則我真是不 知道該如何是好。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

2012年10月24日水曜日

消失的流星

2012年10月9日,我應該會永遠記得這個特別的日子。我老闆就在這天寧晨,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離開了我們。當天早上,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腦袋一片空白。多麼希望這個消息是誤傳,多麼希望只是個玩笑。從開始共事到現在十多年,我實在不能接受他就這樣突然的消失在我的生活中。老闆離開後,我才更體會到他的辛苦。經營公司是多麼複雜的事情。接下來那一周內,每每提到老闆的事情,想起他的點點滴滴,都讓我感到不捨,幾度落淚痛哭。

以前在公司裡,我只需要知道我要做什麼,我該怎麼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專案,我該怎麼給公司有更好的發展。老闆不見了,我才開始意識到,沒錢,甚麼都是屁。要弄到錢是多麼困難的事情。現在,公司根本就沒有現金了,本來在計畫中的員工旅遊,部門聚餐,一下子都變成了泡影。本來要搬家節省成本,現在連搬家的錢都有問題。這樣的公司真的能繼續嗎?

在工作中,我一直相信所有的工作都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可以處理,這樣可以讓管理容易很多。當一類的工作有兩個人可以作,就不會有請假延誤的問題,也不容易有離職交接的問題。工作時也有了可以討論跟分享的對象,甚至在工作上也有了明顯的競爭關係,在工作上也不容易怠惰。但是如果這個工作是老闆時會是什麼狀況呢?甚至是老闆包辦了大部分的業務工作時會是什麼狀況呢?我的天阿,老闆,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忙這麼累?

眼看著公司轉型後的第一個產品就要出貨,老闆卻在這個時間離開,真是讓人措手不及。公司的狀況也突然變得非常危急,從可以期待開花,突然變成一家沒人要經營的公司。這樣的經驗我想絕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不會遇到吧。現在只能盼望目前公司的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帶來利潤,讓公司能取得充裕的資金繼續經營。接下來難免會有人事異動,希望衝擊別太大...

2012年10月8日月曜日

裁員的理由 (轉貼自我的Facebook)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公司這麼缺人,都已經在趕出貨加班了,卻還要裁員。我的回答通常是 "沒辦法,老闆這樣決定,公司又很缺錢,所以..." ,或許是剛好也符合現況,還挺適合來塘塞這樣尷尬的場面的。

但是,我真正想說的其實是 "難道你沒有發現,公司已經在趕出貨,不斷加班,也一直在找人,在這麼緊急的狀況下,你居然還是沒有任何貢獻,這樣你還待得下去嗎?" ,不過如果我這樣說,只會陷入更長的爭執與討論,因為這樣的人通常還是會覺得自己非常累,非常努力在寫程式,非常努力在找問題解bug了。

可惜,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發現自己所花的時間,已經遠大於解決該問題應有的時間了,卻還是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愧對自己的工作。永遠不會發現自己的效率是有問題的,也不會透過自我反省自修來改善自己的能力。換個人,早就解決你自以為很難的問題了。公司越急著要出版本,越加班,越看得出哪些人是在拖慢進度,製造問題。如果大家都在加班,自己卻還是很悠閒,你可能就是目標了。

工程師是個很奇怪的工作,薪資跟效率不會是等比例的。也就是工程師A跟工程師B的工作效率可能差兩倍以上,可是薪水卻只有差一點點。領兩倍薪水的工程師,效率可能是十倍以上。因此,公司的角度往往可以輕鬆的把較差的一些工程師砍掉,去外面找一個強一點的抵掉兩個弱的。工作,能發現自己與同事的落差,能夠自我反省,改善工作效率,才能奠定自己價值。否則再怎麼努力工作,效率無法改善都是白搭。

來寫部落格

總覺得有些事情,還是得用部落格的形式來記錄才行。光用Facebook、Google+來記錄似乎不太夠,也很容易混了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最後就開了這個部落格,之後希望能夠用來整理一些軟體開發,或軟體工程相關的心得。會撐多久呢?

快樂工作環境 (轉貼自我的Facebook)


能夠樂於工作,應該是大部分人追求的目標吧。能夠讓自己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能夠在工作中獲得樂趣,能夠透過愉快的工作過程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雖然不能確定周遭的同事、朋友們是不是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但是如果不急著離職,讓自己快樂的在目前工作崗位上,甚至讓大家都可以快樂的工作,或許是個努力的目標。如果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很多的程序、規範、流程或許都會變得自然。

軟體公司中的許多制度不就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快樂的維護自己的產品而設置的嗎? 把眼光放遠點,如果大家有這種認知,寫程式就不會輕易下手,以後維護的人可能會很辛苦,甚至會恨我,沒弄好我還要回來修bug;自己開發的軟體自己不喜歡用怎麼辦? 至少必須反應出來讓大家知道吧,搞不好我不適合設計這樣的軟體,搞不好你會因為被說服而喜歡上這個產品,悶著頭做何苦呢;苦於目前工作的瓶頸,無法突破? 何不找個同事聊聊自己的問題呢? 利用自己的弱點來交個朋友也不錯吧;自己長時的獨立工作很悶? 讓自己暫停一下,花個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找個同事或利用會議闡述一下自己的設計,甚至檢討提出自己的設計弱點,或許可以激發更多火花,也讓自己有更大發揮的空間。

在管理也是吧,強硬的逼迫下屬或許真的可以得到短期的效果,但長期肯定會有問題。如果員工可以樂於工作,效率自然就會好,是不是一直在電腦前,一直在座位上或許就不再重要,甚至在不在辦公室都不那麼重要。如果真的樂於工作,在家裡也會想到程式的新解法。如果員工可以樂於自己的工作,不用長時工作效率自然就會高,甚至長時工作也比較不會疲倦。當然啦,好的制度,一定要搭配適當的淘汰制度。

希望我們能一起創造快樂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