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Direct 這個詞在最近一年越來越常聽到,不少人應該都非常好奇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途。許多人當把他想像成不需要無線基地台,就可以把兩台機器連起來的無線網路標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到目前為止,Wi-Fi Direct 已經在很多主流手機上都有提供,但是還是只能拿來互傳檔案。
Wi-Fi Direct 的用途如果只有傳檔案,似乎有點不太符合預期。不需要基地台就能透過Wi-Fi傳送資料,對於會使用Ad-Hoc的高階使用者而言,更不是新功能。所以 Wi-Fi Direct 到底有什麼特別呢?我想比較容易了解的方式應該是把它想像成 Bluetooth,這應應該就比較沒有問題了。
Wi-Fi Direct 原則上就是使用 Wi-Fi 的廣播技術以及加密認證規格,但將應用從原本的區域網路,改成類似藍芽個人 p2p 連結的方式。有異於Ad-Hoc的方式,使用 Wi-Fi Direct,可以同時讓一個裝置連上多個 Wi-Fi Direct 的裝置。(其實就是和藍芽一樣)
由於區網的特性,使用Wi-Fi Direct連線後,還可以直接形成類似 Bluetooth PAN 的連線方式,讓之後所有的應用都可以在基於網路標準上開始實作,像 Bluetooth,必須根據驅動程式提供的 Profile 支援介面來進行各項不同應用的控制。也有部分人認為這樣的產品將影響 Bluetooth 的市場。
想像如果在公車上,突然需要傳幾張相片給同行的夥伴。在現在這種相片隨便拍都一千萬畫像素的環境中,用藍芽來傳送,確實是挺費時的。但是如果換成Wi-Fi Direct 確實是可以快上不少。但是實用性呢?如果沒有Wi-Fi Direct,現在還是有 Wi-Fi 移動基地台可以使用。由基地台端開啟伺服器,讓連上的裝置傳送檔案,仍然可以很快完成這個動作。而兩方根本不需要考慮是否支援Wi-Fi Direct。
雖然說 Wi-Fi Direct 可以相容目前現形的硬體,但是廠商會這麼好心幫你把舊有的晶片都換上 支援 Wi-Fi Direct 的驅動程式嗎?雖說軟體可以使用類似原本網路的方式來連線,可是沒有軟體將頭尾的連線包裝好,使用者還是不會比較好用。導致還是得有特化的協定來完成每個不同的應用。如檔案傳輸,還是得先設定好接收端如何等待客端上傳等。而現行的應用,在藍芽或其他服務都已經支援大部分功能的狀況下。Wi-Fi Direct 變成廠商不知道該怎麼廣告的奇怪標準。
甚至像 Miracast 這個標準也是。如果傳輸協定已訂,為何一定要 Over Wi-Fi Direct ?在一般區網環境不是更容易嗎?兩邊都能支援不是更好?雖說可以不用網路基地台,可是我有基地台的狀況,為什麼不讓我使用呢?為何非得要我中斷 Wi-Fi 連線,從新尋找、連線、認證、DHCP、尋找彼此 IP ,然後才連上勒?雖然 AirPlay 需要基地台,怎麼還是一堆人覺得這樣很直覺?
Wi-Fi Direct 普及看來還是會慢慢進行。加上這個能也可能沒辦法對產品加多少分。也不太可能對 Bluetooth 造成威脅。但多個功能對使用者還是有好處。但在這上面要有好的應用,我看等到2014年後看有沒有機會好一點。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